东汉社会的偏见没有放过才华艳艳的蔡文姬,夫家认为她克夫,多加责难,她背着“克夫”的名声回到父亲家里,从碧玉年华的天才少女变成了深居简出的“克夫”寡妇。
婚姻的早逝只是蔡文姬波折的生活的一个开始,东汉动荡的时局打破了蔡文姬生活中的平静:欣赏她培养她的父亲死于牢狱之灾,家道中落。
命若浮萍的蔡文姬,被匈奴人当做战利品带到了异国他乡。
古代奴隶没有婚姻自主的权利,蔡文姬在匈奴的淫威下委身匈奴左贤王,生了两个孩子。
身在异乡为异客的蔡文姬暂时保住了性命,顾不上自怨自艾,学习胡语,在国仇家恨和骨肉亲情的纠缠下,悉心记录战火中被俘奴隶的悲惨生活。
蔡文姬的消息辗转被曹操知道,给蔡文姬的人生带来了转折:曹操遗憾旧友蔡邕后继无人,希望素有才名的蔡文姬能接替其父完成《续后汉书》,用“白璧一双,黄金千量”赎回了蔡邕流落异乡的女儿。
才名在外的蔡文姬当时学习胡语只是为记录下匈奴奴隶的悲惨生活,喜欢音律的蔡文姬当时学习匈奴乐器只是因为热爱音律,
并没有期待能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阴差阳错,不曾放弃的她人生迎来转机。
蔡文姬一定想不到,幼年积累的学识带给她的不止是才女声誉,也配套赠送了优质人脉。
如果没有实力不错的曹操,蔡文姬估计只能在异国他乡做一个表面风光内心凄凉的奴隶王妃了。
生活从来只是强者的战场,蔡文姬当初积累的学识意外都成为逃出生天的资本。
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勇士都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勇敢的蔡文姬,终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
调教冷暴力丈夫
忠犬丈夫养成日记
曹操不仅是一个有实力的拯救者,也是一个靠谱的长者。他帮重回东汉的蔡文姬安排了后路,许配给屯田校尉董祀。
董祀生得一表人才,正当鼎盛年华,通书史,谙音律。
蔡文姬的婚姻虽然有曹操做媒,嫁的又是有颜值有才华的公务员,可婚后的生活并不是玛丽苏女主角苦尽甘来的幸福生活。
丈夫董祀心里看不上蔡文姬,即使她再有才华,还是经常无视冷落蔡文姬。
归汉后的蔡文姬,在家国仇恨和骨肉亲情的拉扯下,将匈奴奴隶的悲惨生活化成诗歌《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悲愤诗》有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
其中五言的那首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
《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古乐府琴曲歌辞,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
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赵仁年作品"蔡文姬葫茄十八拍书画手卷"
为陈香梅女士收藏
婚后一年,董祀犯罪当死。
蔡文姬放下夫妻间的嫌隙,寒冬中披散着头发赤着脚去曹操府上求情,不顾当时曹操宾客异样的眼光,为丈夫董祀安危奔走。
曹操被蔡文姬的真心打动,要赠送蔡文姬鞋袜衣服,蔡文姬以董祀的安危为先,推辞不受。
被赦免的董祀终于被蔡文姬打动,态度慢慢转变,与蔡文姬远避田园,两厢情悦。期间,蔡文姬编撰完成《续后汉书》。
群雄并起聚东汉 风流人物数三国
蔡文姬才华加身,有曹操保媒,与董祀成婚后的一段时间,还是被董祀看不起,也许是因为她逝去的容颜,也许是因为她不幸的感情过往。
丈夫的冷漠并没有浇灭蔡文姬人性中的善良温暖,董祀东窗事发的时候,一代才女蔡文姬不顾颜面,披发裸足向曹操求情。
董祀终于开始直视蔡文姬:蔡文姬从来都不是一个弱者,而是一个和他一样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一个比他更善良更勇敢的人。
门当户对的婚姻的是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不是物质或社会地位的匹配。
这幢婚姻看起来董祀给了蔡文姬庇护,如果没有当时东汉社会对女性的限制,无论是学术成就还是社会贡献,董祀未必配得上蔡文姬,更别提这幢婚姻中,蔡文姬对董祀的救命之恩了。
可人生无常,婚姻从来都不容易,不要因一时的偏见放弃对美好的坚持。董祀终于能放下偏见,直面蔡文姬的美好,成就一段佳话。
蔡文姬,社会偏见、战争、婚姻都打击过她,她仍然相信美好;同时代的贵女多如砂石,作品传世的只有她一个,不忘初心的努力让她脱颖而出。
蔡文姬之所以成为蔡文姬,不是巧合际遇。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无论外界如何,女性都要勇敢做自己:生命在于内心的丰富,不是在于外在的拥有。
《蔡文姬》老画片李明媚画1980年出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