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挖出汉代文物,出土就自带“喜感”,后来被编入教科书

古墓挖出汉代文物,出土就自带“喜感”,后来被编入教科书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很流行了,四川悬崖墓挖出的“自带喜感”的国宝证明了这一点,这一国宝还被编入了教科书,这是怎么一回事?

山东汉墓出土说唱俑

这件“自带喜感”国宝就是东汉坐式击鼓说唱俑,这还得从这件国宝的“生日”说起。1957年2月,重庆铁路相关部门在施工的时候,在天回镇东北面的巫家坡发现了几座悬崖墓,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立即将此事上报给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接到消息后十分重视此事,立即派人前往勘查,调查行动进行了差不多一年时间。

1958年6月,四川省博物馆的专家们在成都天回山悬崖清理发掘了三座土坑墓,分别为战国墓、西汉墓和东汉墓,专家们在发掘东汉墓时,在过道处看到了一个模制击鼓俑,继续深入发掘发现该墓已不幸被盗墓贼窃取过,墓地里的金器和玉器已所剩无几,剩下的大都是一些陶器和陶俑,这些陶器都是一些生活用具,如钵、盘、灯台等,陶俑包括舞俑、抚琴俑、听琴俑、击鼓俑、说唱俑等等,很好的体现了该墓主应该是达官贵人或出自名门望族。

“自带喜感”说唱俑被编入教材

而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一坐式击鼓说唱俑,此俑高56cm,泥质灰陶材料制成,经过岁月的洗礼,该陶俑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颜色,它头上戴着帻,双肩耸起,上半身裸着,下半身穿裤子,光着脚,左边手臂抱着一个扁鼓,右手举着槌做打鼓状,两边手臂处戴有璎珞珠饰,微弯身体蹲坐在地面上,右脚高抬起,张着嘴巴露齿大笑,双眼笑成了一条缝,神态诙谐可拘,动作十分夸张,可谓是“自带喜感”,它以写实的手法将说唱艺人的形象展现得活灵活现,体现了东汉时期高超的塑造技艺,也说明了东汉时期说唱文化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当时蜀地说唱文化已经很流行,它为后人研究我国艺术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素材,有着“汉代第一俑”的美誉,还曾被编入中学历史教材封面,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件国宝级文物。

展开全文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表示,四川出土的汉代陶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全部都笑容可掬,不论是歌舞俑还是劳作俑、仕女俑等等都是满脸洋溢着笑容,而且副院长还表示,只有四川出土的陶俑才会有这种现象,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幸福、心胸豁达,而如今四川人慢节奏、安逸的生活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可能就是先人的一种延续吧,我们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遇到任何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