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诊疗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医生提及 “活检”。那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今天就来为大家简单解释一下。
一、活检的定义
活检,全称活体组织检查,就是从患者身体上取出一小部分病变组织,然后拿到显微镜下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的一种检查手段。这就好比是医生从 “疾病的神秘地带” 抽取一个小小的 “样本”,以便更清楚地了解疾病的本质。
二、做活检的原因 (一)判断肿瘤良恶性
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肿瘤一般对身体危害较小,生长缓慢,通过合适的治疗往往能较好地解决。而恶性肿瘤则具有侵袭性,会威胁生命健康,且治疗更为复杂。活检能够准确区分肿瘤的性质,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依据。例如,若通过活检确定是良性的甲状腺结节,可能只需定期观察或进行简单的手术切除;但若是恶性的甲状腺癌,就需要综合考虑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方式。
(二)明确肿瘤类型
即使确定为恶性肿瘤,其类型也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肿瘤在治疗方法和预后上差异很大。活检可以精准确定肿瘤是腺癌、鳞癌还是其他类型,因为每种类型对不同药物和治疗手段的反应不同。只有明确了肿瘤类型,医生才能为患者量身定制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就像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截然不同,活检结果将决定治疗方向。
(三)确定肿瘤分期
肿瘤分期关乎肿瘤的严重程度和扩散范围。活检能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细胞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淋巴结或其他器官,从而准确判断肿瘤处于早期、中期还是晚期。分期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早期肿瘤可能通过局部治疗就能控制,而晚期肿瘤则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且预后相对较差。比如乳腺癌,活检可以判断肿瘤是否已经转移到腋窝淋巴结等,进而确定分期和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
活检结果不仅用于制定初始治疗方案,还能在治疗过程中评估效果。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活检组织的变化,医生能判断治疗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方案。同时,活检提供的信息如肿瘤分化程度等,可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让患者和家属对病情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展开全文
三、活检的方法 (一)手术活检
医生直接通过手术切除一小部分病变组织。这种方法能获取较大的组织样本,诊断准确性高,但创伤相对较大,需要麻醉,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有出血、感染等手术风险。
(二)穿刺活检
在超声或 CT 等影像学设备引导下,用细针或粗针穿刺进入病变部位抽取组织。创伤较小,操作简便,患者恢复快,但样本量有限,可能需要多次穿刺或结合其他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三)内镜活检
对于消化道、呼吸道等腔道内的肿瘤,可通过内镜(如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直接观察病变并取组织样本。具有直观、准确、创伤小的优点,但对于某些复杂部位的肿瘤操作可能有难度,且受内镜视野和取材范围限制。
四、活检的风险与注意事项 (一)风险
出血:活检操作可能导致局部出血,医生会采取相应止血措施,但少数情况可能出现严重出血需进一步处理。
感染:若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引发局部感染,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感染可扩散。
疼痛:活检后可能有局部疼痛,一般较轻且短期内缓解,若疼痛持续加重或伴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其他并发症:如肺部穿刺可能导致气胸,还有肿瘤细胞沿针道种植转移的风险(虽发生率低但需重视)。
活检前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和过敏史,进行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确保身体适合活检。
活检后按医嘱休息和护理,保持活检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在等待活检结果期间保持良好心态,不要过度焦虑,结果需医生专业解读,不要自行猜测和恐慌。
总之,当肿瘤医生建议做活检时,是为了更准确了解肿瘤情况以制定合适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活检虽有一定风险,但在肿瘤诊断治疗中至关重要。患者和家属应正确认识活检,积极配合医生,共同为战胜肿瘤努力。希望大家通过了解活检,在面对肿瘤疾病时能更加从容应对。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